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把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做專做精做強,培養既掌握新技術、新信息,又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國際化觀念的應用型人才?黃淮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在2020年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021年獲批河南省一本招生資格后,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職能,以“四個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融出人才培養新天地。
產教融合,搭建實踐平臺。5月29日下午,被河南日報以《青春之光閃耀在追夢路上》為題進行專題報道的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梅家晨走進創新創業學院的工作室,沉浸在自己的科創天地。梅家晨與科創的結緣始于大一的創新創意課,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大一便斬獲第十三屆藍橋杯電子類省級二等獎;帶領“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團隊入選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申報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三項;通過淘寶和跨境電商,開發制造的6款電子產品銷往歐洲、南美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銷量近4000套。這是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按照以產促教、以教促產的工作思路,使產業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使教學成果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實現產業和教學優勢互補的一個縮影。該院教師帶領學生成立“產教融合工作小組”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使教學融入企業生產環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依托華為等11家知名企業,構建了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和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平臺,搭建了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與生產、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對接的“四對接”人才培養平臺。
科教融合,加快成果轉化。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黃浩蘭、范保文、嚴志偉三位同學來說,加入由老師帶領的科研攻關團隊,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往科技新世界的窗子。他們2021年參與到由朱玉祥、張瑜、張俊明三位博士組建的三維人臉建??蒲泄リP團隊,能夠高效準確地還原臉部細節與表情特征,研究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此基礎上,團隊老師將3D打印技術與人臉三維建模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并將其應用于醫學領域,目前正在進行相應的成果轉化。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健全“科教融合”育人體系是該院的重要目標。該院將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寓教于研、以研促教,實施優秀科研成果進課堂、進項目、進畢業設計、進學生競賽,以科研帶動教學。同時構建了“科研平臺+項目驅動+成果轉化”的產學研平臺,推動學生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將學科競賽與學生創新創業納入師生協同科研體系,以賽促教,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校企融合,實現“抱團”發展。智慧城市怎么樣?西平縣里望一望。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根據駐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選準智慧照明這一關鍵入口,在西平打造出了“城市智慧照明”示范基地。設計出了能夠掛載交通狀況監控、公共安全監控、氣象監測、環境監測、顯示屏、充電樁、通訊基站等設備的智慧燈桿,由河南省鼎力桿塔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生產和銷售——這是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校企融合、“抱團”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近年來,該學院通過深入開展校企“雙主體”培養,構建了通識、學科、專業、創新創業“四位一體”的“模塊+平臺”特色化應用型課程體系,形成了“知識學習+實踐鍛煉+基地就業”的實踐教學新生態,借助校內實訓平臺模擬企業項目實踐,通過企業產品生產開發校內課程案例資源。同時,外聘企業行業教師進課堂、上講臺,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學科交叉融合,合理優化課程。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和綜合應用能力?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基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打造學科交叉融合型課程體系,打破縱向院、系、專業的現有體制格局,通過科學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之間的有機共融。學院制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方案,合理優化必修課和選修課程,通過選課制度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課程群形式整合相關課程,建立交叉課程教學體系;以省市級重點實驗室的開放課題項目為紐帶,融合各類學科競賽,構建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平臺,打破院系界限和學科壁壘。先后設立跨專業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課程,跨行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等合作共建了“工業4.0”創新實驗平臺、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華為網絡學院等產學研平臺,筑牢新工科人才培養基礎。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把學科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聚焦一流專業建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碩士點建設等重點工作,持續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先后獲教育部應用型課程建設一等獎1項,河南省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項,河南省教師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該院培養的學生先后獲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國家二等獎2項,河南省一等獎10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40項;在藍橋杯全國軟件設計大賽中獲國家三等獎7項、優秀獎2項,河南省一等獎12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37項;獲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獲河南省ACM競賽金獎2項、銀獎12項、銅獎16項;獲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河南省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在全面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新征程上交出了奮斗新答卷。(供稿:黃淮學院 溫培雅 文/圖)